|
[讨论] 关于同轴度测量问题困扰!!!
各位好,
我在测量中遇到一个同轴度测量问题困扰,请各位高手帮助分析,谢谢!
测量描述:
一个工件(如图),两端各一个5mm长的圆柱(略长一点,能测到5mm),两圆柱相距20mm,图纸上有个b对a的同轴度,公差为20μm,我们使用c-dmis v37,t20,4*20 ti,加一个20mm加长杆,刚好可以测到,使用自动测量圆柱,上下各测5mm,测量5层,每层5个点,直接评价b圆柱对a圆柱的同轴度时,结果为13μm,按照各位前辈介绍的公共轴线法测量结果为4μm。
加工部门提出质疑:
1、他们说把工件拿到其他厂里的测量机上检测,使用测量两个圆柱直接评价同轴度,结果为5μm(可能使用的是其他品牌的三坐标或其他检测设备,只抄了检测结果,没看到报告),我们解释短基准延伸以后肯定会放大测量结果,他们以其他厂为什么直接求能测出5μm反驳(我把工件和程序带到朋友的一台global+cdmis机器上检测,结果分别为11μm和3μm,与我们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。);
2、他们不认可使用公共轴线的方法,认为这样可能放松要求,不能100%保证测量合格就一定能满足装配;
3、他们认为机床加工精度在2μm以内,加工出来的同轴度肯定小于2μm,假设我们的测量机有误差,最多允许5μm误差;
4、他们要求:必须使用测量两个圆柱直接评价同轴度的方法,而且测量结果必须要在7μm以内,这样才证明我们有能力检测此尺寸。
问题:
1、是否存在某种测量软件或测量方法,直接求这种相距较远的短基准同轴度,可以没有放大误差,做到测量合格就100%能满足装配?
2、对于相距较远的短基准同轴度,如何测量合理?如何说服加工部门?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检测手段?
3、对于加工部门的要求,如何解决应对?
引用:
以下引用jacky0927于2007-8-28 10:50:22的发言:
楼主说的机床能保证2u的加工精度,那一定是数控车床或车削中心,那要确认,加工部门在加工时,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装夹方式:
1。双顶尖/一端卡盘,一段顶尖:这种方式在三坐标测量程序中就采用公共轴线为基准;
2。还是一端是卡盘,另一端为自由端:这种方式,只能采用直接评价两端圆柱的方式,这种加工方法,在加工细长轴时,加工误差就很大,那在测量时,误差肯定也会很大。这是符合常理的。
另外,据我所知,三丰的软件在评价同轴度时,需要输入两个圆柱之间的距离,这样应该是人为的降低误差。
谈几点看法:
1.短基准带来的误差早已被证实,并非是一个新问题,主要根源是图样标注不妥;
2."机床加工精度在2μm以内,加工出来的同轴度肯定小于2μm".这种认识是不对的!因为有好多因
素都会影响加工精度.否则就用不着检测了;
3.你们两台测量机检测的结果分别为:13μm/4μm和11μm/3μm,证明方法带来的误差基本一致.因此,
"拿到其他厂里的测量机上检测,使用测量两个圆柱直接评价同轴度,结果为5μm".我不知道他
们测量机的精度到底高到什么程度,才消除了方法带来的误差?除非他们也是用的是双基准.
4."假设我们的测量机有误差,最多允许5μm误差".这也太大了吧,0.5μm误差都不应该有才能将就
克服上述方法误差.否则怎么才能测量自认为肯定小于 2μm的同轴度呢.
楼主说的机床能保证2u的加工精度,那一定是数控车床或车削中心,那要确认,加工部门在加工时,使用的是什么样的装夹方式:
1。双顶尖/一端卡盘,一段顶尖:这种方式在三坐标测量程序中就采用公共轴线为基准;
2。还是一端是卡盘,另一端为自由端:这种方式,只能采用直接评价两端圆柱的方式,这种加工方法,在加工细长轴时,加工误差就很大,那在测量时,误差肯定也会很大。这是符合常理的。
引用:
以下引用star于2007-8-27 20:59:45的发言:
谈几点看法:
1.短基准带来的误差早已被证实,并非是一个新问题,主要根源是图样标注不妥;
2."机床加工精度在2μm以内,加工出来的同轴度肯定小于2μm".这种认识是不对的!因为有好多因
素都会影响加工精度.否则就用不着检测了;
3.你们两台测量机检测的结果分别为:13μm/4μm和11μm/3μm,证明方法带来的误差基本一致.因此,
"拿到其他厂里的测量机上检测,使用测量两个圆柱直接评价同轴度,结果为5μm".我不知道他
们测量机的精度到底高到什么程度,才消除了方法带来的误差?除非他们也是用的是双基准.
4."假设我们的测量机有误差,最多允许5μm误差".这也太大了吧,0.5μm误差都不应该有才能将就
克服上述方法误差.否则怎么才能测量自认为肯定小于 2μm的同轴度呢.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-8-27 21:02:48编辑过]
我的看法,最好不要因为测量有问题,就自行更改图纸规定的评价方法,这样有风险。
对于方法误差,有两个处理方法,
1,尽量测量准确。可以对特征进行大量采点,减少系统随机误差,有的人甚至会动用扫描测头,上百个点。但这样仍然无法消除系统误差。
2.要学会用测量不确定度来规避风险, 对于以上工件的测量, 至少,
测量不确定度=常规精度×5
如果你的设备的精度是2um, 那么测量这样的工件, 就有10um 的不确定度。可以在出具测量值时,同时给出测量不确定度。这样你就好应对别人的疑问了。 如果对方不认可这样的结果,让它们另请高明吧。
star老大提出的意见本人非常拥护,我们的0.6的机器在不同的使用者、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测量也没有把握说测量出的结果会一摸一样,机器和测量方法在这里面的影响太大了,我认为那个5μm的结果也应该是使用了公共轴线的情况下得出的。 |
|